張系國《棋王》:錢與自由,永遠的掙扎

讀完有些悵然若失的感覺。《棋王》小說以七十年代的台灣為背景,但書中人物所面臨的矛盾與掙扎現在讀來仍是心有戚戚。要賺錢,有錢才有自由。為了賺錢,又首先必須犧牲掉自由。這其中的天秤,又有誰能真的秤過之後再決定值不值得。

我倒希望神童能未卜先知。我有好多問題可以問他。我想知道,我為什麼活著?人為什麼活著?人類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真的想知道。

張系國的《棋王》以七十年代的台灣為背景,但書中人物所面臨的矛盾與掙扎現在讀來仍是心有戚戚。要賺錢,有錢才有自由。為了賺錢,又首先必須犧牲掉自由。這其中的天秤,又有誰能真的秤過之後再決定值不值得。

有些後悔在看完整理好想法前就去看了余光中的序。一萬個讀者嚴重自然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但錢鐘書眼中的哈姆雷特無疑比我更深刻。總之看完余光中先生的序就像看了一百分滿分標準下的兩百分的閱讀理解。我能想的都被以更清晰的文字表述出來,更多是我看完才感慨原來如此,甚至疑惑原作者是否真的有真麼深刻的想法。

對話是最難寫的也是最容易讓讀者感受到違和感的。這一點,作者寫得相當成功,文中人物經常長篇大論地探討哲學生物學熱力學也並不生硬,很是難得。

比起主線神童的能否預測未來、天賦與本分等存在主義的展開,更觸動我的是輔線關於金錢與自由的討論。

不知道有沒有人考究過「藝術不能當飯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雖然我好像從有認知起就將其奉為普世真理,但覺得它的出現也許會比想像的晚得多。主人公和他身邊的朋友們,熱愛繪畫的、歷史的、哲學的「文化人」,拍電視的拍電視,做生意的做生意,炒股的炒股,邂逅「神童」,只當遇見新的商機和搖錢樹。

馮為民在醉後對程凌的自白,「我現在已經不能每天看書,雜事太多,你知道。回家已經精疲力竭,滿腦子生意經,靜不下心來······寫文章更不成,一支筆有千斤重·····」每一句都說中我的心聲。如果誰穿越回十數年前告訴孩提時代的我可能看不下去書寫不下去文章,我一定會笑說不可能。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失去了看書的興緻,下班回家比起看書寧願把世界消磨在Youtube上。沒有靈感,沒有自信,都不知道上次在自己的電腦上打開Word是什麼時候。在這點上我又和主人公程凌達成了共識,「事情非常明顯,即使再多發幾次宗教式的狂熱,割掉兩隻耳朵,他也畫不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程凌還能夠畫,也依然想畫。那份衝動,那種狂喜,仍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他。但程凌辛苦築成一道心理防線。他不再自遣自責。他發現只要有一次肯承認自己是二流角色,以後就非常容易了。何況他有了所謂正當職業。沒有人會要求甚麼。自己也不必要求甚麼。程凌仍在畫,但努力勸自己不必當真,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他終於培養出業餘藝術家的健全心態。」即使筆下寫出來的不過是單純的文字,甚至不配稱之為文章。接受了這一點,對文字的要求從「讓誰看得下去」變成「只要自己寫得下去」之後,就有卸下所有重負的輕鬆。我想寫,我能寫,即使這些文字終究不會有被誰人閱讀的價值,但寫作過程中的快樂與滿足感就值得這行為本身。誰都沒對我有任何期待,我又何苦對自己要求過高,這只是我自己的網站,我自己寫得開心就好。

張系國《棋王》

主題

4.5/5

4.5/5

情節

4.1/5

4.1/5

文筆

4/5

4/5

語言

存檔

點閱

  • 31,408 瀏覽

廣告